close
中醫師余雅雯表示,女性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常影響卵巢、月經異常及受孕功能,中醫治療辨證主要包括腎虛、痰濕、肝鬱氣滯,配合用藥調理。
中醫辨證治療針對「腎虛」體質者,症狀表現常見包括腰背痠痛,下肢小腹發冷,藥方治療可用右歸丸為主,加入女貞子、杜仲配伍;另可多溫灸小腹穴道改善排卵不順的問題。
余醫師表示,「痰濕」體質者表現可見包括肥人多痰,四肢肌肉鬆軟倦怠,咽喉有痰,閉經崩漏,治療藥方可用溫膽湯,加健脾的四神湯為主。而「肝鬱氣滯」體質者表現可見情緒憂鬱,痤瘡多,便秘,經前乳房脹痛,治療可用逍遙散,加上理氣活血的香附、丹參。
余雅雯表示,還可配合「月經周期療法」,在不同階段配合調經、促進排卵等辨證用藥調養。整體而言,中醫藥治療療程較長,但口服中藥配合針灸能整體調節機體功能,提高排卵率及受孕率。
余雅雯表示,月經周期療法分月經期:重點用活血化瘀調經方法,使子宮內膜順利剝落,經血下行通暢,舊血去而新血生,可用當歸、川芎、紅花、香附、牛膝等調經利血。月經後期:血海空虛基礎體溫呈低溫相,屬腎陰不足時期,此期是陰血恢復和滋長期,治重滋腎陰、補沖任,可用紫河車、阿膠、女貞子、何首烏等滋補肝腎,促進卵泡發育。
排卵期:基礎體溫轉高,轉化雌激素分泌形成高峰,引起卵泡破裂排卵,是受孕最佳日子,也是中醫調整人工周期關鍵,治療以補腎陽活血化瘀為主,可用枸杞子、仙靈脾、桃仁、路路通等,通經活絡。
經前黃體期:為下次月經周期的前10天,基礎體溫出現高相,是衝任經血旺盛,待瀉的的陽氣活動旺盛時期,也是水腫痰濕聚集時期,治療應調肝腎使黃體功能健全,平衡陰陽,另加健脾利水濕藥,可用肉從蓉、肉桂、茯苓、菟絲子等。
 
作者: 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 | 台灣新生報 – 2014年7月15日 
arrow
arrow

    丹參-丹蔘保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